English

三联精神的现代意义

1998-10-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三联与当代中国学术文化   □北京大学  汪丁丁 我有话说

面对着今天的中国社会,什么是三联书店的精神呢?生活·读书·新知,这三个方面的事情在50年以前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一家书店,一方面要以谋利的方式推销“知识”——因为那是它的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里面,这一职能尤其突出;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对各种书籍——对这些书所承载着的知识,思想和观念,对这些观念所赖以表达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以及装帧形式,以“权威”的身分加以选择和评价。在我看来,书店的这一“权威”身分是从它的社会分工里面发展出来的,是分工与专业化的结果。

在这种权威性里面,由于竞争,又进一步分化出各种不同的权威性——科技方面的,艺术方面的,社会历史方面的等等。从各种不同的权威性里面,由于竞争,书店逐步发展出各自的特色。三联书店的特色,或者说,它的“精神”,按我的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大众启蒙”。这样一种精神,我觉得更贴切地应当叫做“使命”。这样一种精神,在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知识阶层里面应当是相当流行的,并且在这个意义上说,三联书店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

然而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信仰消失了。“基于现实生活的大众启蒙”吗?今天的现实生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没有信仰”。任何启蒙都是对着某种信仰而言的,西方人的启蒙运动是要开启其中世纪宗教信仰之蒙蔽;西方人的后现代运动就其主旨而言是要开启其现代理性信仰之蒙蔽。没有信仰,何从启蒙?那么三联精神的现代意义是什么呢?

信仰这个语词,我觉得在中文里面包含的意思比它在英文里面包含的意思要丰富得多。它的第一层意思是对事物或人的“信任”;第二层意思是对事物或人的“判断”和“看法”;它的第三层意思是“亲切感”和“言说”。首先是“亲切感”,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确实带有宗教情感的味道。其次,与这一宗教情感密切相关,信仰是一种“使命感”。使命感,用孔子的话说,叫做“知天命”。第三,是信仰的知识论涵义,所谓“信”,当我们相信的时候,我们相信我们所信的为真确而不是虚幻。

信仰固然普遍地迷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思考”,只要有生活,就会有对生活的反省,就不得不有“思考”。当我们从疯狂地更新着的物质感觉里松弛和退却出来的时候,我们总会有时间回味我们感觉过的东西,诉说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时“思考”便回到我们身边,回到我们的人性里。在我看来,三联书店的使命,或者它的精神的现代意义,也正是在这里。

如同“启蒙”在中国和在西方有不同涵义一样,“思考”在今天的中国与在今天的西方也意味着相当不同的东西,我们的生活正在从几十年独断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迅速进入一个市场导向的经济社会。在前一个社会里,我们的思考是政治的,然而那是空幻的思考。在后一个社会里,我们的思考原本应当也是政治的,而且是现实的思考。不过这样的思考还远未实现。

在今天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西方市场社会里,思考仍是普遍地缺失着。我觉得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社会倾向于把生活“平面化”。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我们心灵的生活。可是在一个高度分工与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每个人只了解自己专业的事情,他对于生活的其它方面所知是如此肤浅以致他的生活在那些方面成了“平面”的生活。思考或许仍然存在,例如当发生了重大事件时,人们会停下来问:生活是这样的吗?

可是我要说的,是今天我们中国人心灵的生活,除此以外,还有着更糟糕的境遇。今天我们的生活是被各种力量从各个方向上撕得七零八落的生活。一个转型时期的社会,那里的生活常常是碎片式的,残缺的。因为旧有的生活规范和习惯不再受到尊重,未来生活的规范和习惯还有待确立。我们的生活是一堆碎片,还在于这生活的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割裂,或者被不同力量向不同方向拉扯,家庭、单位、生意、朋友、下岗、求学、恋爱、疾病、政治、经济、德性、情感……。

什么是今天三联书店的使命呢?我觉得,三联书店的使命在于,借了书籍的出版与传播使中国人对各自生活的零碎的思考得以汇合交流,从而相互理解。三联的精神,如我一开始理解的,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大众启蒙”,这精神的现代意义,让我以此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就是“基于生活,读书,和新知的思想自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